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丨山丹丹花開喀喇昆侖

2025-07-09 09:16:41    來源: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
  天山網(wǎng)-新疆日報記者 楊舒涵

  “謝謝兵媽媽,您寄的艾草和艾絨,我們收到了。我們的心意也請您收下……”近日,新疆和田軍分區(qū)加勒萬邊防連的官兵們,給遠方的“兵媽媽”張娟娟打去了感謝電話。

  被官兵們親切喚作“兵媽媽”的張娟娟,是陜西省咸陽市“山丹丹擁軍協(xié)會”負責人。不久前,她帶著志愿者們踏上喀喇昆侖高原慰問邊防官兵。了解到不少戰(zhàn)士腿腳受寒、睡眠不好,她特意請教老中醫(yī),精心挑選了驅寒通絡的艾草和艾絨,寄往遙遠的邊關。

  “能為戰(zhàn)士們做點事,我這心里頭踏實!”今年57歲的張娟娟說,與擁軍結緣,要從一場報告會說起。

  1985年12月,17歲的張娟娟從衛(wèi)校畢業(yè),進入一家醫(yī)療器械廠工作。廠里邀請了幾位參戰(zhàn)官兵作報告,他們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張娟娟?;氐郊?,張娟娟連夜寫了一封慰問信,寄往邊防部隊。

  不久后,她請了一個月假,背上家鄉(xiāng)的大棗、核桃和500雙親手做的鞋墊,獨自踏上探望邊防官兵的旅程。在某救護所,她主動留下當志愿者,悉心照料傷員。這段經歷,讓她更加堅定了為官兵們做點事的想法。從此,每逢春節(jié)、“八一”,她總要帶著心意去軍營看看。

  張娟娟的堅持,漸漸感染了身邊的人。2008年6月,她牽頭成立了“山丹丹擁軍協(xié)會”。這些年,她和志愿者們上高原、下海島,走軍營、進班排,把溫暖送到官兵身邊,“兵媽媽”的稱呼也越傳越廣。

  有一年春節(jié),張娟娟和志愿者們帶著羊絨圍巾、書畫作品等慰問品,一路輾轉,登上海拔5200多米的某邊防哨所。她拉著戰(zhàn)士們嘮家常,鉆進炊事班為大家做肉夾饃、臊子面。熟悉的家鄉(xiāng)味道,讓哨所里充滿了濃濃的年味,也撫慰了戰(zhàn)士們思鄉(xiāng)的心。

  在跟官兵們的接觸中,張娟娟發(fā)現(xiàn),不少小伙子因為戍邊任務重,個人大事給耽誤了。為此,她專門開通熱線,為部隊大齡青年,特別是駐守艱苦邊遠地區(qū)的官兵牽線搭橋。

  在她的熱心撮合下,陸軍某部連長李小永結識了咸陽的小學老師張淑華,兩人喜結良緣。這些年,經她牽線成功組建家庭的官兵,已有50多對。

  張娟娟不僅當“紅娘”,也盡力幫官兵們解決家里的難事。二級上士高慶,因執(zhí)行任務幾個月沒能跟家里聯(lián)系。妻子馬玲獨自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,既辛苦又委屈,對丈夫有了心結。張娟娟知道后,趕到馬玲家,一邊幫忙照顧老小,一邊耐心開導。最終,馬玲的心結解開了,夫妻重歸于好。

  擁軍路上,山丹丹花開得正艷。如今,“山丹丹擁軍協(xié)會”已有700多名成員,有醫(yī)生、律師,也有各行各業(yè)的普通人。他們走過500多座軍營,開展了2000多次擁軍優(yōu)屬活動。這份樸素的情誼,像山丹丹花一樣,在喀喇昆侖高原和更多地方,靜靜綻放。

(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)
[責任編輯: 張賞華 ]
營業(yè)執(zhí)照注冊號:91650102766838851Y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5120170002
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:新B2-20050008 新公網(wǎng)安備 65010202000013號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
舉報熱線:0991-3532125 397469069@qq.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:0991-3532125
Copyright :copyright: m.jingqueb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(wǎng)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