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們談“昆侖”,到底在談什么

2025-05-03 18:04:14    來源: 天山網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
  肖春飛

  大山齊天、藍冰晶瑩、戍堡孤懸、古道艱險……昆侖古道喀什段綜合科考活動4月23日啟動以來,科考隊跋山涉水,充分領略了昆侖山的雄偉壯美與人文薈萃。大家沿途也在討論一個問題:今天我們談“昆侖”,到底在談什么?

  “昆侖”,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名詞。從屈原的“登昆侖兮四望,心飛揚兮浩蕩”、曹操的“愿螭龍之駕,思想昆侖居”、李白的“黃河西來決昆侖,咆哮萬里觸龍門”、王安石的“萬里昆侖誰鑿破”,到譚嗣同的“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”、秋瑾的“憶昔我祖名軒轅,發(fā)祥根據在昆侖”,再到毛澤東的《念奴嬌·昆侖》……這些作者,均未到過今天地理意義上的昆侖山區(qū)域(李白5歲隨父親李客從碎葉城移居蜀中江油,走的是天山北麓一線)。在他們的筆下,昆侖是文化層面的“詩和遠方”,是西部神奇大山,是中華民族先祖起源之地,更是中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標識。

  譚嗣同的“去留肝膽兩昆侖”為人熟知,出自絕筆詩《獄中題壁》,講的是“戊戌變法”失敗后,譚嗣同原本可以像康有為、梁啟超一樣安全逃走,但他認為:“各國變法,無不從流血而成,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,此國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請自嗣同始!”毅然選擇以死喚醒國人?!皟衫觥庇袃煞N說法,其一是指康有為和俠客大刀王五(王五未逃,伺機營救譚);其二,“去”指康有為,“留”指譚嗣同。“去”與“留”均肝膽相照、光明磊落,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。在譚嗣同的詩中,昆侖是男兒的錚錚鐵骨,是中國人的凜凜氣節(jié),是死亡也無法摧毀的赫赫精神。

 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巫新華多年來致力研究、推廣昆侖文化,他認為,昆侖是一個復合文化概念,核心詞義為“天”,核心功能是“通天”。昆侖形態(tài)包括溝通天地的祭壇(天壇)、明堂等類型人工建筑以及通天之神山——昆侖山。昆侖文化即為表達中國天命觀念的文化,與中華文化起源同步。

  中華創(chuàng)世神話是昆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隱含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基因??κ驳貐^(qū)文物局副局長葉寶平說,盤古開天辟地、化生萬物,女媧摶土造人、創(chuàng)造生命,伏羲始作八卦、開創(chuàng)人文,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(chuàng)造精神。煉石補天的女媧、射落九日的后羿、操干戚以舞的刑天、怒觸天柱的共工表現了不畏艱難、不屈不撓、鍥而不舍、勇于犧牲、甘于奉獻的偉大奮斗精神。鯀禹治水、愚公移山,子承父業(yè),勠力同心,貴在恒道,體現出偉大的團結精神??涓缸啡铡⒕l(wèi)填海等,都彰顯了古代中國人勇于追逐夢想的精神。

  早期昆侖與今天所談昆侖有較大區(qū)別。巫新華說,早期只要是被認為可通天的大山,均稱昆侖,曾遍布廣域中國大地各處。隨著史前中國文明誕生到夏商周三代,昆侖以王朝核心都城及關聯大山如“南山(秦嶺)”為代表,被稱為“天下之中”“帝之下都”“百神之所在”。及至東西方交流(絲綢之路)加強,古代中國天下范圍已逐步擴大,昆侖逐步西移,成為西部所有大山的泛稱。漢代武帝時期,國家經營西域,西域南山最終被確定為昆侖,這是大一統(tǒng)國家歷史發(fā)展的需要,“可謂是2100多年前‘文化潤西域’的國家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行為!”

  當中國最高統(tǒng)治者決定將某個遙遠的地方命名為昆侖時,這就是主權宣示。昆侖山在哪里,中國就在哪里,昆侖的邊界即古代中國天下的邊界。昆侖文化體現著中華文明核心的大一統(tǒng)傳統(tǒng),任何一代統(tǒng)治者,誰會失掉象征“天命”的昆侖?中華創(chuàng)世神話中著名的西王母,形象也不斷流變,從西部一位氏族首領,變成昆侖山區(qū)域共同的“老祖母”。

  廣西南寧有昆侖關,抗戰(zhàn)期間,中國軍隊曾在這里浴血奮戰(zhàn),取得“昆侖關大捷”。昆侖關得名于宋代,耐人尋味。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編審顏廷真說,南宋初年形成了“昆侖龍脈之祖大風水”理念,指的是源于昆侖山的三大干龍,即三列東西向的山脈,用陰陽五行等文化把相互隔絕的山水聯系起來。龍為中國人的圖騰,全國諸山皆源于天下之中的昆侖山。這是對天命觀和大一統(tǒng)思想的發(fā)展,當時的知識分子看到北宋滅亡并失去大片國土而提出“昆侖龍脈之祖大風水”這一理念,目的是喚起民眾收復失地、恢復國家統(tǒng)一的信心。

  近代以來,國力衰微,邊患深重。在此關鍵時刻,不少仁人志士強調“昆侖”概念,比如秋瑾磅礴的《寶刀歌》:“上繼我祖黃帝赫赫之威名兮,一洗數千數百年國史之奇羞”,凸顯了“家國”概念。

  面對邊患,包括昆侖山、喀喇昆侖山、帕米爾高原在內的大昆侖區(qū)域,中國軍民忠誠戍邊,維護國家領土完整。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:新疆各族人民支持清朝軍隊平定大小和卓企圖分裂祖國的系列叛亂,消滅中亞浩罕國阿古柏的入侵勢力,挫敗英、俄侵略者企圖分裂中國的陰謀……1949年12月,五星紅旗插上昆侖山。

  昆侖山下,葉城烈士陵園長眠著1962年10月在中印邊境西段自衛(wèi)反擊作戰(zhàn)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,其中有3名是國防部1963年授予“戰(zhàn)斗英雄”榮譽稱號的烈士:羅光燮,四川樂至人;司馬義·買買提,新疆英吉莎人;王忠殿,河南焦作人。

  站在他們的墓前,怎能不深刻感受家國一體!怎能不深刻感受各族人民生死與共保家衛(wèi)國!怎能不深刻感受到昆侖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!

 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楊波表示:“昆侖文化的精神內核之一便是愛國主義。我國許多古老文化傳統(tǒng)中都能找到這種精神的體現,諸如‘玉汝于成’‘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’等成語,都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根基的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。令人欣慰的是,這種精神始終在傳承:2020年,我們看到以戍邊烈士陳祥榕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,‘清澈的愛,只為中國’的誓言正是這種精神的當代詮釋?!?/p>

  昆侖地帶海拔高,地質復雜,先民在此胼手胝足,建設家園,翻山越嶺,鑿穿古道,以不屈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,給這片厚重的大地注入了同樣厚重的文化底色——無所畏懼、敢于抗爭、自我犧牲。

  走進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內的暖棚,仿佛見證了真實的昆侖神話: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爾高原,居然有一派熱帶風光——蓮霧、檸檬、芭蕉、火龍果……碩果累累。暖棚內還有黃瓜、辣椒、茄子、西紅柿等綠色蔬菜,有些種子還來自太空育種,潮濕的空氣混合著泥土和果蔬的芬芳。暖棚外,大山聳立,雪峰耀眼,強烈的反差讓人甚至有些恍惚,正如溫室大棚墻上的8個大字:“萬仞冰峰十畝江南”。

  高原暖棚的奇景,就出自邊防戰(zhàn)士孫超的不信邪不認命——為什么高原上不能種蔬菜!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反復摸索試驗和無數次失敗,孫超終于攻克了高原蔬菜種植的技術難題,至今已成功種植蔬菜39種。不僅自給,還供給群眾;不僅讓高原群眾吃上蔬菜,還銷售到平原地帶——妥妥的現代“昆侖神話”。

  昆侖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——連續(xù)性、創(chuàng)新性、統(tǒng)一性、包容性和和平性,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。葉寶平說,挖掘弘揚昆侖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同根同源、中華大地天下一家、中華兒女共建家園、中華文化百花齊放的歷史記憶與現實張力,給昆侖注入新的文化內涵,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。

 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,傳承中華文化就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。巫新華說,昆侖蘊含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和核心文化精髓,也是現今中國所有人群共同的文化基因與文化特質,具有“國家文化”“國家品質”“國家形象”等特質,彰顯“國家意志”“國家認同”“文化認同”的社會功用,“昆侖文化既是古代中國人共同體的歷史表達,也是現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根基性底蘊文化?!?/p>

  今天談“昆侖”,既談源起與流變,更談傳承與弘揚,讓昆侖文化成為今天和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!

(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)
[責任編輯: 劉芳 ]
營業(yè)執(zhí)照注冊號:91650102766838851Y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65120170002
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:新B2-20050008 新公網安備 65010202000013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
舉報熱線:0991-3532125 397469069@qq.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:0991-3532125
Copyright :copyright: m.jingqueb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 版權所有